機器人已經開始代替人干活了,未來,產業工人還有生存空間嗎?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,成為制造業的主力?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,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制造業生產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,但這并不意味著產業工人就會失去生存空間,人機協作將是未來制造業的主流配置。
4月28日上午,記者走進湖北銀輪機械有限公司空空中冷器制造車間,偌大的廠房中,機器轟鳴,忙碌的工人卻很少。時鐘指向12點,車間工人劉志海去吃午飯。他負責的沖壓組翅片成型及落料設備依然在照常工作。劉志海笑著說:“活兒都讓機器干了,我就負責機器的日常保養。”
機器人已經開始代替人干活了,未來,產業工人還有生存空間嗎?機器人是否會取代人類,成為制造業的主力?從目前的發展趨勢來看,機器人取代人類進行制造業生產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,但這并不意味著產業工人就會失去生存空間,人機協作將是未來制造業的主流配置。
為什么要讓機器人代替人類從事生產勞動?原因可能有很多,但歸根結底,無非是兩條:其一,出于安全考慮,有些工作不適合讓活生生的人來做;其二,出于成本考慮,有些工作讓人來做成本太高。
出于安全考慮是很好理解的——世界上最寶貴的就是人的生命健康權,理論上,只要能保證人的生命健康,那么花費再多的錢都是值得的。從這個角度進行產業升級的現象有很多,很多容易產生職業病的傳統行業都是如此,大到礦山采掘、小到陶瓷制品噴釉,凡是容易對工人健康產生損害的工作,最終無疑都會讓機器人接手。廣東佛山的很多衛浴廠都已經開始將噴釉工作交給機器人完成。
出于成本考慮則更好理解——企業家不是慈善家,市場總是逐利的,如果一種方法能合理合法地降低成本,那為什么不用?據新華社報道,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最新報告說,未來十年,更便宜、更好的機器人將加速取代工廠工人,推動人力成本削減16%。對于制造業大國來說,機器人削減人力成本的效果會更加顯著。
但機器人縱有千般好,可畢竟不是人。機器人的好處是沒有情緒波動,工作效率穩定,能從事危險的工作,有效工作時間長,長期使用成本低廉。但缺點也有不少——沒有創造性,受到機器人本身工藝的限制,一些特殊的工作也無法完成——比如機器人的“眼睛”(攝像頭)分辨率有限,不容易辨別顏色差異小、體積小、堆疊形狀高度統一的物體。此外,即便機器人從長遠來看用工成本要低于人工,但從目前的現實來看,機器人用工成本依然遠遠高于工人,大范圍采用機器人生產、尤其是打造“無人車間”是不現實的。
總而言之,讓機器人代替人類來從事機械化生產是一個不可阻擋的大趨勢,但機器人短期內還無法勝任所有的制造工作,很多工序依然需要操作精細的機器人與技術熟練的工人配合完成。而經驗豐富的產業工人對于工藝的理解、思考和改良,更是機器人無法辦到的。產業工人應該明白兩點:首先,短期內,機器人不會影響到工人的飯碗;其次,想要長久保住飯碗,除了提升技術熟練度外,更需要發揮人的優勢,提升個人素質。畢竟,機器人的本質是機器,而控制機器的,終究是人。 |